闲人聊民乐之一:孔子闻韶与国乐地位

 

2006/7/30

 

   闲人在插队回城后从事简单劳动期间,曾有几度因一时高兴而吟唱出声,从而打断同事闲聊,并且引来善意哄笑。在其后的嘲弄打趣中,很容易达成国人能言善谈而耻于放声作乐的共识。当然,那是卡拉OK成为热门之前的多年往事了。

 

   在历史上,中国并不是从来就不喜欢音乐歌舞的。举例说来,诗经就可被看作是一本民歌集,古琴据说经过周文周武两代贤王的改造,孔老二所授六艺中排第二的便是乐,而他老先生还曾留下闻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的美谈。

 

   不过,国人不善音律的源由或许就出在那位后来成为精神祖宗的音乐教育方针上。老夫子讲究崇古复古。他的音乐思想或许是,老祖宗的才是好的,讲究王道正统的才是应该流传的。但凡民间流传的不讲政治的靡靡之音,恐怕绝对入不了他老人家的法眼。

 

   从此以后,好像只有刘邦曹操之类的乱世枭雄,才会留下几篇慷慨激昂的随想曲。歌舞升平时期的汉赋和秦王破阵曲之类,均为庙堂之上的歌功颂德,远离民间生活与苦难。至于注重吸收民间音乐、被尊为梨园之祖的唐明皇,大致上是应该和能书会画的宋徽宗和善写词的李后主一起,被作为反面教员介绍的。

 

   既然只有庙堂音乐方为正统,不能兼收并蓄,传下来的东西就会变得僵化死板。国乐器中的至尊——古琴,其部件尺度本来只和音响有关,偏偏被后人攀附上儒学和道教的各种条条框框。既然文人雅乐只能传承,不能发挥,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难免会流散失传。加上科举制度把聪明人都吸引到读书当官的路上去,统治阶层还将乐师定为罪人后代或贱民的职业,民间音乐也少有人整理创作。中原的音乐自当落后于少数民族,中国的音乐自当落后于其他国家。

 

   随着千年大国的沉沦,才有人在西学中用时想起收集整理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随着综合国力的复兴,又有人在方方面面的振兴声中想起国乐也不能落于人后。于是,民族音乐在逐渐被人重视的同时萌发了一轮躁动。坚持全面传承复古者有之,希望通过改造以能抗衡西乐者有之,当然也少不了走中间道路者。主张全然复古者并不多见,希望把国乐改造成洋大全的倒不在少数。闲聊之二将对后者评头论足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