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的可能跌幅

 

2006/7/8

 

“香港置业表示,日前一名换楼客以287万元购入红磡黄埔花园九期三座高层F室,单位面积688平方呎,呎价4172元。

 

  “原业主于1997年楼市高峰期以539万元购入,账面蚀252万元。买家为一名换楼客,有见本港银行未有跟随美国加息,加上预期同区新盘红湾半岛开售将对区内二手物业带来正面刺激,决定入市作自住用途。”

 

   上述消息引自香港财经网页经济通。香港楼市在2003年的SARS大恐慌中跌到谷底,其后得到恢复和反弹。在最近三年的回涨市道中,豪宅的涨幅最大,可能已恢复高峰期的水平。黄埔花园作为九龙红磡火车站东侧的大楼盘,涨幅在全港楼市中可能位居中游,但楼价仍然只有高峰期的50%多一点。假设该套住房自2003年中以来的涨幅为30-50%,它在低谷中的价位可能低至220万,甚至190万元。与高峰期的540万元买入价相比,跌幅高达60-65%

 

   香港楼市为自由经济,涨跌幅夸张一点无可厚非。内地楼市有政府行为等外部干预力量,楼价的变幅会受到限制,楼价的变化趋势也会因多方力量作用而显得迟滞和不敏感。因此,有经济学人认为,政府出于担心楼价暴跌所引发的银行坏帐等诸多问题,绝不会容忍一年30%以上的跌幅。

 

   政府干预的力度取决于政府的决心和力量。在外事活动中到处争取承认市场经济地位的中国政府,究竟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强行干预楼市?正在鼓吹和谐社会的中央政府,如何调和百姓情绪社会舆论与地方势力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政府在最近二十多年以来,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似乎是成功的,但对证券市场五年大跌的管制就显得有心无力。上证指数曾在五年里跌去55%,其中包括018月以后的半年内、以及044月以后的一年间的两次大跌40%。(实际上,股指因新股发行而常作调整,其跌幅远低于个股的跌幅。长年坚决持有某个股票的“投资者”,身家缩水到十分之一的恐怕不在少数。)

 

   虽然股票和住房分属动产和不动产,后者的变幅应当小而缓。股市大跌或许是对国企为改制而圈钱的报复,在其中受损失的主要是个人财富,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漠然视之。楼市大涨使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共荣,大跌则会使中央地方财政和国有商业银行共损,政府自然不会坐视不顾。但是,楼价终究会是供需平衡的结果,如若购买力跟不上建设面积的增长,政府能拿出什么良策来稳住楼价?

 

   除了香港楼市外,国内楼市也曾在1990年代出现过几年的萧条期,一些城市的楼价也曾有过几成的跌幅。前车之覆为后车之鉴,已置业者自然可以挺下去,持币待购者或许应该考虑以租待购,耐住性子多观望一阵。如果楼市真是虚高,那就一定会按照其内在规律,跌到事前难以估量的低点才会回弹。就算楼价硬给政府顶上去了,做不了房东还可以做房客嘛。谁说人就非得像蜗牛般背着房子才能活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