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按:文章是02年写的,现在看来还是这么回事。

电价的例子很说明问题,因为规模效益的成本应该更低。就算加上送配电成本,国营电厂的电价不应该比民营企业的油机发电更贵。(不过,如果油机发电只是为了避免在拉闸停电时中断生产,而不是为了省电费,则文中的举例就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垄断利润和因垄断利润而增加的税收,都提高了下游企业和用户的经营成本和消费价格。对经营和消费是反动,但政府是持欢迎态度的。因为我们所处的并不是共产均利藏富于民的社会。

拖累国民经济的“利润”

 

周其仁 2002/06/24 转载自周其仁个人网站:zhouqiren.com

 

国有企业实现的利润,绝大多数来自政府垄断行业和公司。对于这个经济现象,读者怎么看?我个人的看法是,政府垄断行业的巨额利润,拖累国民经济的增长。

 

利润是他人的成本

 

让我从一般的道理下笔:天下所有的“利润”——不论来自什么行业、什么部门——统统构成他人的成本。这个论点不容易反对。不是吗?你在报摊上买的这份《21世纪经济报道》,市价2元,是你获得阅读满足的“成本”;这2元钱进了卖家的口袋就是“收入”,减去开支,就是报社的“利润”。很清楚,报社的利润构成读者的成本。

 

买报如此,买其他产品和服务也如此。燃油公司购买油轮公司的运输服务,所付费用当中,含有后者的利润。航空公司购买燃油,燃油公司的利润因此打进航空服务的成本。电力公司的老总乘飞机出差,他的机票费用是电力成本的一部分。电力公司再向燃油公司卖电,顺手把电力利润又“装进”了燃油成本。

 

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市场里,上述游戏日复一日地进行着。节日期间外出旅行度假吧,车马费用、住店开支、饮食购物花销等,就是我们获得闲暇的代价。不要说休闲不是生产因而就谈不到成本,上班时间一到,你我要工作就不得不放弃闲暇。因此,闲暇为工作之“成本”,其中包括了旅行社、交通运输公司、饭馆、商店等机构和个人赚取的利润。

 

卖家利润以少为佳

 

如此说来,卖家的利润怎么可能是“好事”?从买家——包括为卖而买的买家——的角度看问题,最佳境界是天下卖家的利润全部为零。不但利润为零,最好他们的成本也为零,买家可以免费得到产品和服务!两年前“免费经济”大行其道,欢呼者众,是有道理的。

 

遗憾的是现实世界不是理想国,免费经济不能普遍而持久——盖“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使然。退而求其次,天下买家只好希望卖家的成本和利润小一点、再小一点。要是你像我一样对减少卖家利润念念不忘,靠什么可以帮助我们如愿以偿?

 

市场拉低利润

 

中外的经验是一致的。在市场开放的条件下,卖家要谋得利润——全部经营收入比开支多一点——殊为不易。好不容易争得了利润,要保住更是难上加难。合并起来,市场竞争好像是趋向于保护买家的。

 

先说市场竞争中卖方的利润来之不易。试想诸多卖家彼此竞争,物美价廉的供应商为胜,哪里轻易就能赚得利润?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当年的掌门人斯隆先生有言在先:在商业世界里要创造滚滚财源,首要的法门是“与众不同”。这就是现在大家朗朗上口的“创新”。不错,创新可能获取特别的报酬——所谓“创新利润”是也。但是市场很无情:标新立异固然不难,但在市场上要做出让人买账的创新就绝不容易。

 

让市场买单的创新可遇而不可求。世人英雄英雄,所以总把眼光盯着商场上最成功的企业家。可是,怎么可以忘记“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教训?每一个成功的商界故事背后,有多少雄心勃勃、富有新意的商务计划泡了汤——血本无归,到哪里去谈利润?打平了算,市场给“独到”付报酬的时候,吝啬得很。

 

更多的情况,还是我们山西前辈商人所讲,“省下的,就是挣下的”——通过不断降低成本获取盈余。不要以为这一套很“土”,它与斯隆先生另外一个现代盈利策略——成本优势——暗合。也不要以为“不断降低成本”很容易,在保证产品和服务品质的前提下,成本领先是大学问。无论如何,卖家争相节约成本来图利,对买家是好事。如果下周每份报纸的利润提高5毛,但成本降低1元,你不会不赞成吧?

 

最重要的是,无论因为独到,还是因为成本优势取得盈利,市场总会把信息透露出去。由于市场是开放的,利润信息就刺激别人进入市场争利。就是说,竞争把卖家的利润不断往下拉,直到“平均利润趋近于零”。1985年前,在北京随便开一家小饭馆的毛利率总在50%以上,现在这样的好事哪里去找?

 

另类“利润”拖累经济

 

但是,政府垄断行业产生的“利润”是另外一回事。利润在这里被打上引号,不是说它就不是经营盈余,而是说,行政垄断下收入大于支出的盈余,产生的根据及其变动的逻辑,自成一家。严格一点,这不是什么利润,而是“行政垄断市场权力的租金”——实在过于拗口,我们还是称做“行政垄断利润”吧。

 

“行政垄断利润”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实施市场禁入或限入的产物。在政府垄断市场的条件下,在位卖家的地位非常特殊——远离价格竞争压力,无须不断节约成本,也可以将“平均利润趋向于零”的市场威胁屏蔽在经营活动之外。在这些约束下,希望卖家利润小而又小,等于与虎谋皮。市场的禁入和限入削弱了竞争的压力,行政垄断利润哪里会有“趋近于零”之理?

 

这不是说行政垄断改变了市场供求规律。只要买家拒绝购买——因为买不起,或者买得起也不买——行政垄断利润是无法找消费者报账的。几年前我在中部地区农村看到拉上了电线的村子不点电灯,知道当地农民对付高电价使的就是“不买”这一招。问题是,“不买”意味着放弃消费——进而就无法从事相应的生产,对经济的损害很大。

 

消费者也可以买替代品。广东、福建沿海的乡镇企业,家家有自用柴油发电机——高价电的替代品是也。不料许多电厂并不好惹,它们要政府发文,以环保名义禁用柴油发电机。类似的趣闻——行政垄断部门“打击”替代品——在许多地方时有所闻。要是替代竞争的大门不能大开,可选的替代品品质过于低下,对经济还是有损害。

 

最不可思议的地方还有两处。其一,许多行政垄断部门在设备能力过剩的情况下,依然降价、让利。典型的例子如民航运力供大于求,管理当局还是坚持机票禁折令,好像誓与降价为敌。其二,政府垄断的行当多为国民经济的上游、上上游,现在这些部门成了“创利和资产增值”的主力,一大块硬邦邦的“利润”要下游千家万户买单,把国民经济顶得浑身难受。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行政垄断利润拖累国民经济增长。现在以千亿元人民币计的燃油、电力、通信等国有部门的巨额利润,不是国民经济之喜,而是国民经济之忧。